▲資料圖:要從源頭整治“教腐”亂象。圖/IC photo

剛識字的一年級學生,也要統(tǒng)一征訂兩種課外文字讀物;教輔推薦訂購層層加碼,有地方8年間教輔征訂人均費用翻番;教輔材料背后利益深度捆綁,有落馬教育股長表示,“我推薦課外讀物,主要考慮哪種回扣多”……

據(jù)半月談報道,教育領域重點整治的“教輔材料過多過濫問題”,一直以來頑疾難消。一本看似不起眼的教輔背后,可能有著深度捆綁的利益鏈條。

近年來,國家相關部委多次出臺加強中小學教輔材料規(guī)范管理的相關規(guī)定。許多地方明確規(guī)定,一門科目最多訂一本教輔。但利益驅動之下,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門、中小學校仍采取各種“迂回”方式,超出“一教一輔”征訂范圍,使教輔越訂越多,費用越來越高。

貪多過濫的教輔征訂,顯然有違教育規(guī)律,徒增學生的課業(yè)壓力和家長的經(jīng)濟負擔。類似“視回扣推薦課外讀物”的做法,更是背離了質(zhì)量為先的原則,很可能使內(nèi)容質(zhì)量不過關、不符合相關階段學生思維特點的讀物流入校園。長此以往,那些用心打磨內(nèi)容的教輔反倒被逆淘汰,導致正常的教輔市場秩序被擾亂,劣幣驅逐良幣。

對學生而言,當本該“打輔助”的教輔材料越發(fā)越多,存在感越來越強,他們感受到的或許不是“收獲知識的喜悅”,而是“身心雙重重壓”。當每科一本教材之外再統(tǒng)一訂購兩三本教輔材料,將孩子的書包塞得滿滿當當,作業(yè)越來越多、睡眠越來越少,學生減負又從何談起?何況,這背后可能還藏著骯臟的交易。

相關報道就顯示,在一些學校,由于教輔材料征訂過多,孩子根本學不過來,學期結束了還有好些教輔材料沒開封。這種不加選擇地將材料硬塞給學生,又難以物盡其用的做法,也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。這其中,唯二獲利的可能只有狼狽為奸的不法書商及部分教育系統(tǒng)人員。

要從源頭整治“教腐”亂象,首先就有必要直擊其背后的灰色利益鏈條。正如半月談報道指出的,如今,教輔領域已然形成了多條成熟的“潛規(guī)則”。

比如,有教輔代理商透露,一本教輔材料,刨去發(fā)行、稅費等成本后還剩不到三成收益,而拿出一到兩成用來給回扣,成為所謂的“行規(guī)”;不少代理商將相關材料入選推薦書目視為不愁銷路的“躺贏”捷徑,于是想方設法“圍獵”教育部門干部和專家老師,使得進入校園的教輔材料良莠不齊。當這類做法成為各方彼此心照不宣的“潛規(guī)則”,犧牲的是學生利益和教育的成色。

對此,除了要暢通舉報渠道,對“教腐”亂象發(fā)現(xiàn)一起、嚴懲一起外,還要從機制上進行重塑,鏟除相關灰色產(chǎn)業(yè)鏈滋生的土壤。在這一方面,一些地方的探索經(jīng)驗值得借鑒。

比如,從今年秋季開學起,江西省相關部門就推出了一系列明確規(guī)定,包括中小學校不再統(tǒng)一訂購各類教輔材料;省教育廳組織全省1000余名一線優(yōu)秀教師,編寫覆蓋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各學段、各科目的學習輔導資料,供師生免費下載使用等。教輔改革后,老師們更加注重回歸教材,學生的課業(yè)負擔也有效減少。

不同地方的教育資源和發(fā)展基礎有所差異,上述舉措或許不能被完全照搬。但貫穿其中的一個改革思路是值得借鑒的,那就是通過頂層設計,強化教育的公益屬性,不斷消除教輔市場“暗箱操作”的空間,從而讓學校回歸育人本質(zhì)。

學生不是“韭菜”,學校也不是生意場。教輔成“教腐”亂象,該被好好懲治了。

撰稿 / 任冠青(媒體人)

編輯 / 馬小龍

校對 / 盧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