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哪里人?你老家是哪兒的?
十年前,大家見面還會這樣問,即便不是老鄉(xiāng),問起“老家”也很親切,而說出地名的同時,就是在交換故鄉(xiāng)的消息,也就看見了自己的身世。
那時每當(dāng)別人這樣問,都會讓我覺得我的城市生活是不真實的,它更像一個夢或一部小說,我不由自主地在其中漂泊。
問梅
南宋 揚(yáng)無咎《四梅圖》(局部)
《雜詩》
(唐)王維
君自故鄉(xiāng)來,應(yīng)知故鄉(xiāng)事。
來日綺窗前,寒梅著花未?
近年來,我發(fā)現(xiàn)除了老年人,幾乎沒有人再問起“老家”了,我也不再問任何人。世俗的無家可歸,而非背井離鄉(xiāng)式的流亡,已成為大多數(shù)人無法避免的日常。
時隔五年,我才終于明白,某次吃飯時一個同事問我是否想家,我當(dāng)下不知如何回答,然后感到驚訝,我忽然發(fā)現(xiàn)我已很久沒想過哪里是家了。你指的是哪個家?我問他。他想也不想地說就是你父母在的家。他那種理所當(dāng)然的語氣讓我憤怒,我又不是小孩子,干嗎還要整天想父母的家呢,但隨即原諒了他的魯莽,對于一個從未離開過出生地的人,家的存在再堅實不過。而我,在這些年不停的漂移中,早已失去了家的感覺,我對哪里都沒有歸屬感,在哪里都是個過客。
不過這件事讓我反思了很久,直至今天,我仍在努力弄明白我為什么憤怒,同事無意且友善的問題,為何讓我感覺被刺痛?也許我在內(nèi)心深處還是渴望有個地方可以是家,而這個地方就是故鄉(xiāng),可是我們都知道,故鄉(xiāng)再也回不去了,即便思念也失去了對象,我憤怒就是因為我無家可想。
地理上的故鄉(xiāng)還在,童年的村莊還在,河流還在,很多記得我的人也還在,可是我回到那里已是個陌生人。村莊面貌全然一新,樹木都換了,不再是桐樹楊樹榆樹,都換成了占據(jù)空間更小的景觀樹。外在改變倒在其次,風(fēng)土人情的改變,生活方式的改變,讓我的童年徹底遙遠(yuǎn),就像已經(jīng)遠(yuǎn)在彼岸。我是否可以說,河也不再是原來的河,河被公園化,不再認(rèn)識我。
幸好還有漢語,這古老的神話,就像傳說中的巨蛇,即使斷成碎塊,我也能在碎塊中撫認(rèn)它的血脈。幸好還有唐詩,我還能在詩句中重溫民間社會,重新感受飽滿的人性,重回那些依然存在的平行時空。
今天是2025年1月1日,臘月初二。農(nóng)事的邊緣化,使得農(nóng)歷對于我們大多數(shù)人不再具有實際意義,但是臨近春節(jié),我們就會置身于兩套計時系統(tǒng),外在世界從屬陽歷,內(nèi)心情感從屬陰歷。僅僅“臘月”一詞,就承載了多少民族記憶啊。
臘月是寒冷的季節(jié),也是溫暖的季節(jié)。臘月是梅花開的季節(jié),也是想家的季節(jié)。說到寒梅,你不可能不想到王維這首詩。讀了很多次,讓我們再讀一次。
沒有比這首詩更溫柔的了?!熬怨枢l(xiāng)來,應(yīng)知故鄉(xiāng)事。來日綺窗前,寒梅著花未?”幾句家常話,若不經(jīng)意,叫人潸然淚下。
一個來自故鄉(xiāng)的人,不僅會帶來故鄉(xiāng)的消息,還會把整個故鄉(xiāng)都帶來。漢樂府古題有《門有車馬客行》,曹植、陸機(jī)沿用舊題皆有詩作,俱言游子久寄他方,遇有客自故鄉(xiāng)來,驚心動魄,攬衣執(zhí)手,問訊邦族閭里親友存亡,主客問答,欣慨交集。
初唐王績詩《在京思故園見鄉(xiāng)人問》,寫法較前人更有新意,詩中連問十二句,并不作答,問舊園今在否,新樹栽了沒有,柳行疏密如何,種了幾竿竹幾株梅,渠水仍在涓涓流淌吧,院子里的果樹哪個先熟……一氣呵成問了許多之后,詩人覺察到自己的急切,便道:“羈心只欲問,為報不須猜。行當(dāng)驅(qū)下澤,去剪故園菜。”羈旅既久,故動問頻頻,請鄉(xiāng)人不要顧慮,盡管據(jù)實以答,反正他也不久就要歸去,早晚會回到故園的。
正是如此。淹留他方的游子,乍見鄉(xiāng)人,一時間有多少話想要問。王維在詩里,卻只淡淡地問了一句:“寒梅著花未?”千言萬語,可以慢慢說,甚或不必說,不論人事如何變遷,只要梅花還開,故鄉(xiāng)就還在。
見梅
清 惲壽平《尋梅圖》
《早梅》
(唐)張謂
一樹寒梅白玉條,迥臨村路傍溪橋。
不知近水花先發(fā),疑是經(jīng)冬雪未銷。
前些年,母親每次來我這里,都會帶很多家鄉(xiāng)土產(chǎn),面粉、辣子、玉米面之類,有時還帶一壺醋,八月帶一箱葡萄。那是家院水井邊葡萄樹上結(jié)的,串串累累,碧綠紅紫,看見它們就看見了我的童年,那些浸透葡萄香味的盛夏時光。
母親行裝初解,在客廳坐下便開始講老家,我只覺客廳一下來了好多人,好像整個村子的人都來了。裝著土產(chǎn)的袋子,放在廚房里,廚房也立即都是家鄉(xiāng)的氣息。即使不需要掃地,母親仍堅持每天清早起來先把地掃一遍,然后做早飯,早飯亦依照老家的吃法,玉米粥或白米粥,一盤生蘿卜絲,蒸幾個饅頭。是的,母親不是一個人來,她把故鄉(xiāng)也帶來了,她已成為我的故鄉(xiāng)。
出我們村往河灘,有一條窄窄的水渠,造紙廠退出的廢水,在岸草覆蓋下涓涓流淌,散發(fā)微微刺鼻的硫磺氣味。某年春節(jié)回家,風(fēng)和日暖,我閑步去河灘,忽見近水渠幾株枯樹開遍白花,眼前一亮,是梅!不知是誰家的地,不知誰人所栽,雖然村里很多女子名字都帶“梅”,紅梅,杏梅,玉梅,梅梅,我母親就叫雪梅,但我從小卻不曾見過梅樹。那梅花開在水渠邊,素凈,鮮明,周圍的黃土都被輝映。后來我打聽到了,是二瓜子的地,這真是奇!二瓜子打了好多年光棍,怎么會有閑情種梅?村人認(rèn)為他是沒事干,我看他也是種著玩,梅花多好看呀。
“一樹寒梅白玉條,迥臨村路傍溪橋。”讀到這兩句詩,我想到的畫面就是河灘的梅花。滿枝白花,乍看真像是雪,透著清寒,很亮眼地開在水渠邊。詩里的梅花略有不同,單獨一樹,離村路稍遠(yuǎn),傍溪橋而開。
天氣還很冷,花事尚早,“不知近水花先發(fā),疑是經(jīng)冬雪未銷。”疑心是雪,經(jīng)冬未銷,梅與雪相似,卻又迥異,宋代王安石《梅花》詩曰:“遙知不是雪,為有暗香來。”那一樹梅花開在墻角,被當(dāng)成雪因為色白,知道不是雪因為香氣。
梅花令人驚訝,冬已臨終,春天就要回來了。不知近水花先發(fā),“不知”有趣,溪橋邊梅花早發(fā),這一定和水有點兒關(guān)系。
憶梅
南宋 馬麟《梅竹圖頁》
《憶梅》
(唐)李商隱
定定住天涯,依依向物華。
寒梅最堪恨,長作去年花。
待到百花盡放,梅花已成回憶,又因隔年,所以更為遙遠(yuǎn)。
李商隱這首詩便是對梅花的回憶。那時他在梓州(今四川省三臺縣)幕府,十年幕僚生涯,轉(zhuǎn)燭飄蓬,仕途如雞肋,身心疲憊的他,面對三春勝景,無所心動。自從妻子死后,他對前途更覺悲觀,唯愿每天打鐘掃地,了此一生。
“定定住天涯,依依向物華?!眱蓚€疊詞聲形俱佳,極富表情。“定定”是唐時方言,意即牢牢地,這個疊詞很有力量,準(zhǔn)確地傳達(dá)出滯留他鄉(xiāng)不得歸返的絕望與凄涼?!耙酪馈币辉~,聲音輕柔,哀婉可憐。心向故鄉(xiāng),身滯天涯,無可奈何,只好倚向物華,從歲序節(jié)物的變遷中覓得些許慰藉。
“寒梅最堪恨,長作去年花?!焙蘧褪呛叮@兩句詩的字面意思,即春天百花時節(jié),梅花早已凋謝,而且總是如此,這是梅花的命運(yùn)。梅花生性孤寒,不與群芳爭艷,如宋代陸游所詠的“幽姿不入少年場”,詩人贊美梅花的高潔,也在梅花的寫照中投射出顧盼自憐。
李商隱性情悲愴,詩多哀傷,此固然可以歸因于他的命運(yùn),然而命運(yùn)又何嘗不是性格所決定?此詩意不在梅,梅花根本不在乎春天,它開在自己的季節(jié)里。李商隱以寒梅隱喻,想他年少即擅場古文,聞名于諸公并得器重,豈料后來命途多舛,晚景每況愈下,回首往事,真像寒梅堪恨,長作去年花。
郁郁不得志,此是李商隱的主要基調(diào),在另一首梅花詩中,他亦流露出類似的感傷:“為誰成早秀,不待作年芳?!保ā妒辉轮醒练鲲L(fēng)界見梅花》)梅花過早開放,就像他的人生,過早到達(dá)了頂點,而后便是一路衰落。
李商隱的憶梅還包含了對家的思念。為什么要依依向物華?遠(yuǎn)離了親人故土,看見物華就是看見了家。我在異國他鄉(xiāng)也常常將目光倚向草木,也曾把人行道上的一株麥子當(dāng)作親人,或在某家門前的葡萄架下徘徊良久,我看到的全是來自故鄉(xiāng)的回憶。
撰文/三書
編輯/張進(jìn)
校對/趙琳